眼镜业暴利缩水2
平价眼镜店靠野蛮生长抢蛋糕
“丹阳眼镜”多是江西老板
金证券记者 陈岩
这几年,平价眼镜店悄然流行,新店开业的横幅、花篮常常出现在各大街小巷。
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眼镜,在南京市场上一年的销售额数亿。其中,打着“丹阳眼镜”旗号的小规模眼镜店占领了至少一半的市场。“2010年之前,这个生意比较好赚钱。但现在涌入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愈加激烈。”经营着几家小眼镜店的江西人林阳(化名)告诉《金证券》记者,现在眼镜店利润率只有20%左右,较三年前大幅缩水。
曾靠平价眼镜起家
林阳来自江西鹰潭,那里也是有名的“眼镜之乡”。
“我们老家那边,几乎家家都在做眼镜有关的生意。”林阳告诉《金证券》记者,“南京大大小小的眼镜店有近千家,这里面至少有一半都是江西人开的。”2007年,林阳由熟人介绍来到南京“拓荒”。
他的第一家眼镜店,选址靠近大学城入口,一间门面,店里面积只有40平方米。但就是这样一家看上去不起眼的小眼镜店,却在短短三四年让林阳完成了资本积累。
“我开的第一家眼镜店,也是南京市场上最早的一批平价眼镜店。当时在大学城几乎没有其他竞争对手,生意很好做。”林阳向《金证券》记者谈起自己的创业史,言辞中颇为得意。“十个大学生里差不多有八个都近视,大学城是潜在客户最集中的地方。”
除了靠近客源,林阳招揽生意的宣传手法也很“直接”。“我一次复印几千份传单,在学生集中的食堂、农贸市场和商场发单。传单上直接印上几款流行的眼镜和价格,宣传自己低价,并注明原因是省了店租、广告费等。”林阳坦言,这种直接的宣传方法很快为他的小店招揽到许多顾客。“最好的时候,平均一天的净利润就能有两三千。”
“抢生意”被逼扩张
刚尝到甜头,林阳就有了竞争对手。
“不开分店不行了!”林阳强调,2009年后,许多丹阳的眼镜厂转内销,一夜之间,他所在的大学城就冒出七八家眼镜店,都打着"丹阳眼镜"的旗号,价位也多在100-150元之间。“商家多了,竞争压力就大。大家都是瞄准大学生客户群,店里生意一落千丈,营业额只有从前的五分之一左右。”
眼看别人把勺子伸到自己锅里,林阳决定自己在大学城复制两家分店,“肉烂了也在自己锅里。”
“大学城现在有10多家眼镜店,已经饱和了。”为了保住生意,林阳把触角伸到其他高校周边,在南理工、南航等高校附近先后开了4家分店。
“最多的时候,我开了九家店。后来关了两家亏损的,现在还有七家。”林阳给《金证券》记者算了笔账:2007年,大学城50平方米的门面房,一年租金要6万左右,一个员工的工资是1200元。但现在,同样的店和员工,年租金要20万,工资要2000多元。
“看上去眼镜的利润率挺高,但各项费用支出后,眼镜行业已经变成薄利行业。”林阳坦言,自己手中经营得不错的眼镜店,利润率也只有20%左右。同时经营7家分店,林阳管理的工作量也急剧上升。“听上去开了7家店好像挺风光,但这里面辛苦谁知道?”
品牌混乱搅乱市场
林阳是江西人,但他经营的几家眼镜店却都命名“丹阳眼镜”。
既然是江西老板,为何还要打着“丹阳眼镜”的名号?林阳坦言,“现在,丹阳的眼镜在全国最有名,而且给大家的印象就是物美价廉,全国的丹阳眼镜不少都是江西人在做。”
林阳曾靠着“丹阳眼镜”发家,如今这个店名却成了林阳的一块心病。“这个名字注册不了,大家都能用,搞得现在满大街都是丹阳眼镜。特别是那些大眼镜店,非常不满意我们这些小店抢生意。”根据商标法相关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名称不能作为商标来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