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引述法新社报道,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9日宣布,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挪威诺贝尔奖评审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Thorbjoern Jagland)表示,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奥巴马,是表彰他“在加强国际外交及各国人民之间合作上,做出了非凡的努力”。(中新网10月9日电)
中新网报道说,英国广播公司在报道中写到,诺贝尔奖评审会在为奥巴马颁奖时评论他称:“奥巴马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与他同等的程度,他为人民带来了对美好未来的希望”;英国天空电视台报道称,奥巴马作为首任非裔美国人总统,今年一月上任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并呼吁核裁军;诺贝尔奖评审会表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核心是:想要做一个“领导世界的人,必须以世界上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与态度为依据来行事”。
一位今年一月底才就任总统、在位不到九个月时间、政绩亦乏善可陈的人,居然受到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们青睐。这样的“评选”结果,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和平奖”的历史悖论
按说,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但稍稍留意一下历年来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就不难发现:和平奖是诺贝尔诸奖项里最具有争议性、最不可思议、甚至最出人意料的;和平奖得主一般是西方的左翼政客,或者社会主义国家的“持不同政见者”。
但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和平奖的资助人就是靠制造炸药而发家的,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的弟弟和另外4人被炸死。瑞典政府于是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诺贝尔只好在湖面的一支船上进行实验,他后来在英国(1867)和美国(1868)取得炸药和雷管专利,成功赚得“第一桶金”,就是说,“和平奖”根源于他的炸药。
诺贝尔的“和平理念”其实也就是今天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们“和平理念”的写照:他们是以西方人的价值观为标准,以“西方中心主义”思维看待世界,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它的最极端、粗劣、也令人反感的形式是种族优越论。
“和平”忽视非西方利益
正是这种“有色眼镜”,才让诺贝尔和平奖在过去100多年里,一再“洋相百出”:为美国“大棒政策”制定者西奥多·罗斯福颁发“和平奖”,给与希特勒大讲和平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授奖,对戈尔巴乔夫垂青,礼遇达赖喇嘛,等等等等。
诺贝尔“和平奖”所褒扬的“和平”,其实是西方人眼里的“和平”,第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直被这些道貌岸然的西方“正人君子”们所忽视;同样,诺贝尔“和平奖”所嘉许的“和平”,只是与西方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现代化相容的“和平”。说白了,诺贝尔“和平奖”就是对广大非西方人民的“忽悠”。
因此,“新官上任”的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也是一件好事:它让第三世界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再一次看到:西方人对我们的“善意”原来就是那么伪善,西方人的“理性”根本就不怎么理性,西方人的“客观标准”其实也很主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委们与其说是“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倒不如说是一帮“眼镜制造商”:诺贝尔和平奖的目的,就是要让全世界的善男信女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大跌眼镜”,而他们自己则在这中间得到他们的“快感”——西方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的“快感”。